鈦金屬具有的強度高、密度小、耐腐蝕性優、生物相容等優點,得到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的廣泛而重要的應用。鈦金屬的重要性僅次于鐵和鋁,被人們稱為“第三金屬”“海洋金屬”“宇航金屬”及生物材料等。1781年1月6日,英國牧師兼化學家威廉·格雷戈爾在分析從英格蘭西部密那漢采來的黑色磁性砂時,發現了一種跟鐵類似的新金屬元素,并以“密那漢”命名。1795年,德國化學家馬丁·海因里希·克拉普洛特也發現了這種新元素的氧化物,命名為“泰坦”,同時,克拉普洛特確認了格里戈爾所發現的新元素“密那漢”就是鈦[1]。從發現鈦元素到實驗室中制出鈦金屬用了120年,從實驗室到工業生產又經歷了40年。
中國在1955年研制出海綿鈦樣品,在1956年鈦被當作戰略金屬寫入中國的發展規劃。隨著1970年9月17日中國生產出第一爐海綿鈦的歷史時刻到來,其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是繼美國、前蘇聯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個具有完整鈦工業體系的國家[2]。進入新世紀以來,鈦金屬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快速的發展,在中國的發展更為迅猛,鈦的年產量及銷售量躋身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引領鈦金屬前沿的科學技術和應用研究。
1、鈦金屬的主要性能及在交通領域的用量
鈦金屬“泰坦”誕生就具有“神”一樣的能力,在物理性能方面主要表現在密度小(4.51g/cm3)、熔點高(1668℃)、熱導率低(僅為鐵的1/5、鋁的1/10)、線膨脹系數小等優異的性能。特別是在力學性能方面,其展現出高強度、高比強度(強度與密度之比)、強韌性、高疲勞性等,成為現代交通領域的“先進新材料”[3]。鈦合金的比強度高、抗疲勞性能好使其成為宇航領域的核心材料,其用在飛機機身結構上可大幅度降低飛機的重量,用在航空發動機上可提高發動機的推重比,延長發動機的使用壽命。而將鈦用在飛機起落架系統中,可增強起落架的強度和抗腐蝕性能,使飛機能承受起降時的巨大沖擊,保障飛機的安全。在為“降低飛行器一克重量”而努力的航天領域,則將鈦合金比強度高的性能發揮到極致。此外,鈦金屬在海水中腐蝕速率<1μm/年,且在海水中不發生應力腐蝕,故鈦合金成了潛艇、海洋探測器等海洋裝備的核心材料。
從鈦金屬的誕生一直相伴的是其應用的開發研究。在現代交通運輸領域中,航天航空、海洋船舶是主要的用鈦大戶。各個國家有產業結構的不同,其在交通運輸領域的用鈦方向有一定的差異。美國是傳統的航空航天大國,特別是在航空領域性能先進的軍機和民機,長時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且在該領域鈦金屬的用量占比也處于領先地位。前蘇聯在船舶用鈦金屬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建立了系統的船舶用鈦體系,制造出全鈦潛艇。日本在航空、船舶領域的用鈦量與其他國家相比較低,但在現代交通領域有著穩定的用量,在汽車領域的用鈦量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日本在2015~2017年間,汽車領域的用鈦量逐年增加,最高的2017年達到637t,如表1所示[4-5]。
表 1 日本 2015~2017 年在航空、汽車、船舶領域的用鈦量 [4-5]
| 年份 | 總量 /t | 航空領域 | 汽車領域 | 船舶領域 | |||
| 用量 /t | 占比 / % | 用量 /t | 占比 / % | 用量 /t | 占比 / % | ||
| 2015 | 5400 | 615 | 11.39 | 311 | 5.76 | 67 | 1.24 |
| 2016 | 5288 | 600 | 11.34 | 550 | 10.4 | 72 | 1.36 |
| 2017 | 6339 | 918 | 14.48 | 637 | 10.05 | 45 | 0.71 |
在中國現代交通領域中,航空航天的用鈦量一直在持續增加。如表2所示,從2003年到2023年的21年間,航空航天領域用鈦量不斷增加,到2023年其用鈦量占鈦金屬總量的20%,也可以說是航空航天的發展加速了中國鈦產業的發展進程。在海洋船舶領域,2003~2014年隨著中國發展海洋工業,在海洋船舶行業中掀起了強勁的用鈦高潮,但由于中國前期在海洋船舶領域鈦應用的基本數據積累和基礎研究成果較少,用鈦處于初級階段,前期的用量較少,鈦金屬用量增加緩慢。2015年是一個里程碑的節點,船舶和海洋用鈦量突破了1000t,之后均呈快速增長的趨勢,2024年達到了5000t[5-27]。
表 2 中國 2003~2023 年在航空、海洋、船舶等領域的用鈦量 [5-27]
| 年份 | 航空航天領域用鈦量 /t | 船舶領域用鈦量 /t | 海洋領域用鈦量 /t | 總量 /t |
| 2003 | 680.8 | 57.8 | 10 | 26159.8 |
| 2004 | 1041.6 | 212.6 | 31.8 | 10629 |
| 2005 | 1540.5 | 121.8 | 60.5 | 10135.4 |
| 2006 | 1338.8 | 294 | 87 | 23640 |
| 2007 | 4061 | 197 | 374 | 23640 |
| 2008 | 3576 | 934.5 | 1086 | 27736.6 |
| 2009 | 2518.8 | 836.1 | 622 | 24965 |
| 2010 | 3603 | 625 | 766 | 37054 |
| 2011 | 4099 | 740 | 1333 | 49392 |
| 2012 | 4261 | 1279 | 1343 | 50331 |
| 2013 | 4666 | 352 | 880 | 41269 |
| 2014 | 4861 | 881 | 807 | 44468 |
| 2015 | 6862 | 1279 | 1041 | 43717 |
| 2016 | 8519 | 1296 | 1512 | 44156 |
| 2017 | 8986 | 2452 | 2145 | 55130 |
| 2018 | 10295 | 1481 | 2253 | 57441 |
| 2019 | 12600 | 1755 | 3162 | 68850 |
| 2020 | 17228 | 2743 | 3240 | 47513 |
| 2021 | 22450 | 3710 | 3704 | 124461 |
| 2022 | 32798 | 4855 | 3457 | 145404 |
| 2023 | 29377 | 4855 | 2323 | 148439 |
中國鈦金屬在高鐵、汽車等交通領域的應用處于前期的開發階段,使用量較少,但研究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這可能也是實現大量鈦金屬應用的前奏期。鈦金屬在交通領域中的應用主要涉及航空、船舶和汽車等方面,且各個領域的發展情況不盡相同,本文主要對鈦在航空領域方面的應用現狀進行闡述。
2、鈦金屬在航空領域的應用
鈦金屬的高比強、耐高低溫、耐腐蝕、無磁等優異的性能使之成為當之無愧“宇航材料”,其主要優勢是減重效果明顯,耐熱耐高溫性能優良,高溫環境服役穩定可靠,且與復合材料的強度、剛度匹配性能好,并具有優異的抗腐蝕、抗疲勞性能,可以顯著延長結構件的使用壽命等[28]。例如在飛機的機翼、機身結構等關鍵部位使用鈦合金,能夠在不降低結構性能的前提下,顯著降低飛機的整體重量。鈦金屬優良的耐高溫性能可在保證材料在高溫環境下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可以承受航空發動機燃燒室的高溫及壓氣機葉片葉盤的高溫高壓,不僅提高了發動機的工作效率,而且延長了發動機的服役壽命。并且,鈦金屬在低溫環境下仍能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韌性,能夠保障飛機在高空的低溫環境下飛行安全可靠,特別是飛行高度更高的軍用飛機,材料的耐低溫性能尤其重要。此外,鈦金屬的無磁性能能夠屏蔽磁場,減少電磁波對飛機電子設備和儀器的干擾,提高電子設備的可靠性和檢測精度。
2.1 在飛機結構上的應用
基于鈦合金的優異性能,美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在航空飛機中使用鈦合金制造機身隔熱板、導風罩、機尾罩等關鍵部件。到20世紀60年代,則將鈦合金用于飛機機身中的隔框、梁、襟翼滑軌等重要承力構件的制造上。隨著鈦合金在飛機上大量使用,人們充分認識到使用鈦金屬在飛機性能提升方面的優勢,形成了“越是先進的飛機,鈦用量越大”的觀念。如1970年服役的C-5飛機鈦合金用量破紀錄的達到飛機重量的6%,后來設計的C-17大型運輸機達到了10.3%,更先進的第4代戰斗機F22的用鈦量高達42%。表3為美國各種飛機使用鈦合金的比例[29]。
表 3 美國各類型號飛機用鈦金屬的比例 [29]
| 機型 | 設計年份 | 鈦合金比例 /% | 復合材料比例 /% | 鋁合金比例 /% | 鋼比例 /% |
| F-14 | 1969 | 24 | 1 | 39 | 17 |
| F-15 | 1972 | 27 | 2 | 36 | 6 |
| F-16 | 1976 | 3 | 2 | 64 | 3 |
| F-18 | 1978 | 13 | 10 | 49 | 17 |
| AV-8B | 1982 | 9 | 26 | 44 | 8 |
| F-117A | 1983 | 25 | 40 | 20 | 5 |
| B-1 | 1984 | 22 | 1 | 41 | 15 |
| C-17 | 1986 | 9 | 7 | 77 | 13 |
| B-2 | 1988 | 26 | 38 | 19 | 6 |
| F-22 | 1989 | 42 | 24 | 20 | 5 |
截至目前,世界唯一款全鈦飛機SR-71(黑鳥)是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M3高空高速戰略偵察機,從1963年2月開始研制,1964年12月試飛,1966年1月交付使用。為了提高高空性能,氣動外形采用三角翼和雙垂翼,發動機布置在機翼上。其鈦合金使用量高達93%,飛行馬赫數為3.0,飛行的高度達到26200m。圖1為SR-71黑鳥的照片[30]。

在軍機方面,中國的航空業發展較晚,從仿制蘇式飛機開始,到自行設計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在軍機鈦金屬應用方面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線。20世紀60年代服役的J-7飛機鈦零件的用量僅為9kg(如表4所示),20世紀80年代服役的J-8Ⅱ飛機鈦零件的用量就達到了93kg,而性能先進的J-10和J-20分別達到了11%和20%,Y-20大型運輸機的用鈦金屬材料更多,超過了20t[31]。中國軍用飛機用鈦金屬的比例如表4所示。
表 4 中國軍用飛機用鈦金屬的比例 [31]
| 型號 | 首飛時間 / 年 | 鈦合金用量比例 /% |
| J-7 | 1966 | <2% (9 kg) |
| J-8 | 1969 | 2 |
| J-10 | 1998 | 11 |
| J-20 | 2011 | 20 |
| Y-20 | 2013 | 10 |
| J-31 | 2012 | 25 |
在民航飛機方面,美國的大型寬體客機從B777開始,后續的寬體客機也開始大量使用鈦金屬,如表5所示。從表5可以看出,空中“巨無霸”A380飛機的鈦用量達到飛機總重量的10%。中國設計的C909和C919繼承了先進的設計理念,鈦合金的用量處于先進行列。
表 5 民航飛機用鈦金屬的比例 [32]
| 型號 | 開始服役時間 / 年 | 鈦合金用量比例 /% |
| B777 | 1995 | 8 |
| B787 | 2011 | 11 |
| A320 | 1988 | 4.5 |
| A340 | 1993 | 6 |
| A350 | 2015 | 9 |
| A380 | 2011 | 10 |
| C909 | 2015 | 4.8 |
| C919 | 2023 | 9.3 |
A380飛機上有9個構件中使用了鈦合金(如圖2所示),鈦合金的用量占總重量的10%,單機用鈦合金約65t。中國自主設計制造的C919客機也在發動機吊掛、尾翼、外翼、中央翼、機頭等采用了自主研發和生產的高性能Ti6Al4V和Ti-55531鈦合金,其重量也達到了總重量的10%。

2.2 在飛機發動機上的應用
隨著航空工業向著飛行高度更高,速度更快的方向發展,對飛機的發動機提出了大推力的要求,如發動機的推重比從6提高到10,壓氣機出口的溫度也要從300℃增加到600℃。早期使用的鋁合金低壓壓氣機盤和葉片就無法滿足更高的出口溫度的要求,必須使用耐溫性能好的鈦合金材料制造高壓壓氣機盤和葉片等部件。早期的發動機推力較小,鈦合金的用量僅占發動機材料的2%,到推力更大的TF89發動機時,鈦合金的占比達到32%。因此,人們經常用發動機用鈦量的多少衡量發動機性能的先進程度。表6是各種發動機上使用鈦合計的占比,可以發現先進的發動機鈦合金用量占比不斷提升,飛機的綜合性能大幅提高。其中,波音B707-120飛機搭載著4臺JT-3C發動機,巡航速度為965km/h,搭載137名左右乘客,最大航程約為6700km。而同樣采用4臺推力更大JT-9D發動機的波音B747飛機,巡航速度為900~960km/h,搭載400~600名乘客,最大航程超過14000km。
表 6 飛機發動機上使用鈦合金的占比 [32]
| 發動機型號 | 裝備的飛機型號 | 鈦的重量占比 /% |
| J37 | B52、F100、F102 | 2 |
| 埃汶 | 彗星 - 4 | 3 |
| 斯貝 512 | 三叉戟 | 4 |
| JT-3C | DC-8、B707-120 | 6 |
| J93 | XB-70 | 7 |
| RB-211 | L-1011 | 20 |
| JT-9D | B747 | 25 |
| M53 | 幻影 F1、C8 | 30 |
| TF89 | C5A | 32 |
| F119 | F22 | 39 |
| GE90 | B777 | 40 |
| Trent 900 | A380 | 41 |
RollS-Royce公司在設計先進性能飛機發動機時就是基于提高推重比的考量,在低溫段的風扇、低壓壓氣機、高壓壓氣機等使用了大量的高性能鈦合金(如圖3所示),鈦金屬材料的占比達到30%以上。中國2002年設計定型的昆侖渦輪發動機,鈦用量提高至15%。中國第1臺渦扇發動機鈦用量達到25%,彰顯著中國飛機發動機的性能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2.3 在航空伺服液壓作動器上的應用
航空作動器系統是指航空器上從控制指令發生到執行指令,實現一定的功率輸出或驅動負載運動的整套獨立系統。圖4是現有飛機上使用液壓作動器的圖片,其中圖4(a)、(b)分別是發動機矢量噴管控制的示意圖和照片;圖4(c)、(d)、(e)分別是三種飛機液壓起落架照片;圖4(f)是液壓控制的飛機減速板照片。

從物理架構層面來看,航空作動系統應包含操作裝置、控制器、傳動裝置、執行裝置(航空作動器)和各種傳感器等。在航空領域,作動系統典型應用領域如圖5所示[33]。從圖5可以認識到航空作動系統是飛機和發動機控制的關鍵系統,在飛行控制系統、機電系統、武器系統、進氣道控制系統、反推力控制系統、矢量推力控制系統、發動機控制系統等7個系統中的27套部件上均使用著液壓作動器。空客A320飛機上僅飛行控制、起落架、剎車系統的作動器至少就有37件(套)。如果將這些鋼制的作動器換成比強度高的鈦合金作動器,就可以實現減重40%以上。從目前應用現狀來看,已經出現了用高溫鈦合金制造的飛機作動筒,但鈦合金在航空伺服液壓作動器上大量使用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仍要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題,如鈦合金高壓油管接頭的加工成形技術等。

飛機的飛行控制系統是為駕駛員操縱控制各操縱面(升降舵、方向舵、副翼等)的活動提供動力的,這是因為大型飛機上僅一對副翼的重量可達1噸以上,要使這個龐然大物運動就催生了液壓助力機構。并且,龐大的飛機只有在液壓起落架作用下才能實現安全起降,有了液壓動力,飛行員可以自如、安全地控制飛機。這些液壓動力系統中主要包括液壓泵、液壓缸、液壓馬達、液壓閥、液壓油箱、液壓油管及接頭等零部件,而用高強度鈦合金進行替代,以減輕液壓系統的重量是目前飛機控制系統追求的目標[33-34]。第六代戰斗機要求超音速巡航速度、超機動能力和超長航程,因此,在發動機提供強大的推力情況下,需要飛機具有靈活的控制系統,也就是說控制飛機和發動機的作動系統需要有非常精準的動作。因此,制造控制靈活、輕質的鈦合金液壓作動器系統也是航空飛行器追求的方向。
但在實際實踐中存在著兩個技術難點:(1)鈦合金作為飛機控制一般的液壓作動筒從強度方面和抗疲勞方面問題不大,但作為大型飛機的起落架材料,現有的鈦合金還無法達到鋼1860MPa的抗拉強度及300MPa的抗疲勞極限指標,故還需開發強度更高的鈦合金材料。(2)鈦合金的耐磨性能差,作動器受力復雜,磨損嚴重,只有經過先進的表面處理后才能滿足作動器的苛刻要求。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研究人員針對這一使用環境,發明了鈦合金表面無氫滲碳技術,攻克了鈦合金作動筒與活塞桿的摩擦失效難題,并且,表面改性層降低了摩擦副的摩擦系數[35-42],使作動筒的動作更加靈活,用該技術處理的鈦合金作動筒成功地用于飛機發動機矢量噴管的控制作動筒上[34,43]。
3、鈦金屬在航空領域應用的發展趨勢
鈦合金在航空領域的應用從大的方面講主要是飛機機體結構、飛機發動機、飛機液壓系統。如前文所述,在飛機機體結構方面主要是飛機機身框架、蒙皮、窗戶框架、艙門、機翼結構等。在飛機發動機方面主要是壓氣機葉片、葉盤、機匣,發動機扇葉片及鈦合金保護罩等。而在飛機液壓方面主要是儲能器、作動筒、輸油管及泵閥等。針對這樣不同的使用場景,對鈦合金的要求也不相同,研究方向也不相同,但對鈦合金材料需求的發展方向趨于一致,主要體現在高性能化、低成本化、制造精密化三個方面。
3.1 高性能化
鈦金屬的高性能化主要體現在:(1)抗高溫性能方面:為滿足航空發動機在高溫環境下的工作需求,研發可穩定應用于600℃以上的高溫鈦合金是重要方向。如通過調整β平衡元素含量,提升鈦合金高熱抗拉強度;加入稀土金屬,增強鈦合金熱穩定性;研發表面處理及合金化技術,提高合金表層抗氧化性能等。(2)高強韌化方面:研制抗拉強度高且韌性良好的高強鈦合金,以滿足航空宇航設備結構件在承受更高載荷時的應用需求。持續研究以TC21為代表的α/β鈦合金,以及以Ti-5553為代表的β鈦合金等高強韌鈦合金,不斷深化應用。(3)綜合性能優化方面:針對復雜環境下的服役需求,研制綜合性能突出的鈦合金,如具有良好低溫性能的低溫鈦合金,具有阻燃性能的阻燃鈦合金等。深入研究高空、遠程、低空等空域中飛機對材料的要求,細化服役條件,明確技術性能指標。
3.2 低成本化
在合金成分優化方面:用價格相對便宜的Fe元素等低成本金屬元素替代昂貴的Nb、Mo、V等元素,在保證材料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鈦合金原材料成本。在鈦合金低成本加工方面:研究創新性的短流程等材料加工技術、表面改性技術和鈦合金零件的低成本成形技術,如低成本的等溫鍛造技術、近凈成型技術和3D打印技術等。
3.3 制造精密化
將數字制造與模擬技術相結合,借助數字加工手段,對鈦合金的加工過程進行精確控制和優化,研究鈦合金材料在加工過程中的流動、應力分布及表面狀態變化等,降低加工缺陷,提高制造質量和效率,降低高精度零件的制造成本。
4、結束語
鈦合金在航空領域中的應用起步較早,但規模化應用的帷幕剛剛開啟,通過深入研究鈦合金的服役要求,優化鈦合金材料的加工過程,提高鈦合金零件的制造水平,并不斷地通過技術創新降低鈦合金零件的使用成本。同時,隨著中國C919、C929等大型客機和五代機、六代機等先進軍機以及大推力航空發動機對鈦合金需求的發展,中國在航空領域每年使用鈦合金的重量達到20萬t的目標可能很快就可以實現。
參考文獻:
[1]曹福臣,袁振東.鈦元素的發現及其概念發展[J].化學通報,2020,83(11):1050-1055.
[2]張太賢,羅國珍.中國鈦工業的發展和展望[J].有色金屬,1992(1):85-89.
[3]張翥,王群驕,莫畏.鈦的金屬學和熱處理[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9.
[4]宋鴻玉.2022年日本鈦行業發展概述及未來展望[J].世界有色金屬,2023(18):155-159.
[5]周廉.美國、日本和中國鈦工業發展評述[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3,32(8):577-584.
[6]郭建軍.2001年世界鈦工業發展狀況[J].鈦工業進展,2001,18(6):17-19.
[7]王向東,逯福生,賈翃,等.2003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04,21(2):30-36.
[8]王向東,逯福生,賈翃,等.2004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分析報告[J].鈦工業進展,2005,22(2):4-7.
[9]王向東,逯福生,賈翃,等.2005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06,23(2):1-6.
[10]王向東,逯福生,賈翃,等.2006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07,24(2):1-8.
[11]王向東,逯福生,賈翃,等.2007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08,25(2):4-12.
[12]王向東,逯福生,賈翃,等.2008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09,26(2):1-7.
[13]王向東,逯福生,賈翃,等.2009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10,27(3):1-7.
[14]王向東,逯福生,賈翃,等.2010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11,28(4):1-6.
[15]王向東,逯福生,賈翃,等.2011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12,29(2):1-6.
[16]王向東,逯福生,賈翃,等.2012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13,30(2):1-6.
[17]王向東,逯福生,賈翃,等.2013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14,31(3):1-6.
[18]China Nonferrous Metal Industry Association Ti, Zr, Hf Branch. 2014 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 鈦工業進展, 2015, 32(2): 1-6.
[19]賈翃,逯福生,郝斌.2015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16,33(2):1-6.
[20]賈翃,逯福生,郝斌.2016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17,34(2):1-7.
[21]賈翃,逯福生,郝斌.2017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18,35(2):1-7.
[22]賈翃,逯福生,郝斌.2018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19,36(3):42-48.
[23]賈翃,逯福生,郝斌.2019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20,37(3):33-39.
[24]賈翃,逯福生,郝斌.2020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21,38(2):34-41.
[25]安仲生,陳巖,趙巍.2021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22,39(4):34-43.
[26]安仲生,陳巖,趙巍.2022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23,40(2):40-48.
[27]安仲生,陳巖,趙巍,等.2023年中國鈦工業發展報告[J].鈦工業進展,2024,41(2):41-48.
[28]陳永紅.淺析美國、日本、中國鈦工業發展現狀[J].鈦工業進展,2005,22(4):12-15.
[29]彭艷萍,曾凡昌,王俊杰,等.國外航空鈦合金的發展應用及其特點分析[J].材料工程,1997,25(10):3-6.
[30]趙樹萍,呂雙坤.鈦合金在航空航天領域中的應用[J].鈦工業進展,2002,19(6):18-21.
[31]李毅,趙永慶,曾衛東.航空鈦合金的應用及發展趨勢[J].材料導報,2020,34(增刊1):280-282.
[32]趙丹丹.鈦合金在航空領域的發展與應用[J].鑄造,2014,63(11):1114-1117.
[33]齊廣峰,張策,曹圣兵.高功重比鈦合金材料在航空作動系統中的應用[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20,56(12):168-170.
[34]閆晶,張榮霞,吳為,等.航空液壓鈦合金導管組件制造關鍵技術應用[J].航空制造技術,2022,65(10):44-51.
[35]王彥峰,李爭顯,杜繼紅,等.TC4鈦合金表面滲碳復合TiN(Ti)膜層的抗沖蝕性能[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19,48(6):1878-1883.
[36]姬壽長,李爭顯,羅小峰,等.TC21鈦合金表面無氫滲碳層耐磨性分析[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14,43(12):3114-3119.
[37]姬壽長,李爭顯,王彥鋒.無氫滲碳層對TC4鈦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16,45(10):2734-2740.
[38]李爭顯,羅小峰,姬壽長,等.鈦表面無氫滲碳層耐蝕性能[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16,45(11):2959-2964.
[39]華云峰,李爭顯,楊浩,等.鈦表面輝光無氫滲碳動力學與耐蝕性能研究[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12,41(12):2131-2134.
[40]姬壽長,李爭顯,羅小峰,等.TC21鈦合金表面無氫滲碳層耐磨性分析[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14,43(12):3114-3119.
[41]李爭顯,周慧,杜繼紅,等.鈦合金表面輝光無氫滲碳的研究[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4,33(12):1355-1357.
[42]WANG Y F, LI Z X, LI W, et al. Effect of substrate pre-carburizing on properties of TiN( Ti) hard coatings deposited on Ti-6Al-4V alloy[J].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8, 47(11): 3295-3300.
[43]王永熙.飛機飛行控制液壓伺服作動器[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14.
(注,原文標題:鈦金屬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及發展趨勢:航空篇_周廉)
相關鏈接
- 2025-11-21 航空航天用Ti55高溫鈦合金T型接頭雙光束激光焊接技術研究:工藝優化、組織演變及高溫力學性能
- 2025-11-18 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成形TA15鈦合金薄壁結構500℃/470MPa高溫持久性能的多因素耦合調控與機理研究——系統探究厚度/高度/加載取向對初生
- 2025-11-16 從真空熔煉到等溫鍛造:Ti55近α型高溫鈦合金以全流程智能制造工藝,實現棒材/鍛件/板材多規格供應,其抗沖擊抗疲勞特性與減重30%優勢,重塑艦船
- 2025-11-09 Ti150鈦合金核心特性與技術創新:從熔煉加工到性能調控的全鏈條解析——兼論與Ti175、Ti55531等高強鈦合金的差異及選型策略
- 2025-11-08 多元素協同強化+真空電子束焊工藝:Ti180鈦合金憑借抗海水腐蝕率<0.0001mm/year、550℃高溫強度保持率70%,成為深海探測器殼體、海洋油氣鉆
- 2025-11-05 多維度跨尺度解析Ti65鈦合金熱加工氧化機制:從宏觀氧化增重曲線到微觀元素分布(EDS/EPMA表征)、從物相組成(XRD分析)到氧化層形貌演化(OM/SEM觀
- 2025-11-02 激光沉積制造(LDM)Ti65鈦合金寬溫度范圍力學性能全景研究:剖析水平與豎直取樣方向的各向異性,揭示溫度升高致強度遞減、塑性遞增的規律,闡明室
- 2025-11-01 SLM-TA15鈦合金艙段沉積方向與取樣位置的力學性能調控:縱向沉積側壁試樣較橫向沉積隔板試樣強度和塑性更優,動態壓縮中應變率增加誘發正敏
- 2025-10-26 鈦合金賦能海洋裝備升級:艦船武器系統 / 深海機器人的輕量化與精度提升案例、加工技術瓶頸突破路徑與綠色回收體系構建
- 2025-10-25 深海科技國家戰略下中國鈦產業突圍:寶鈦深海裝備鈦材量產、Ti-55531合金艦船耐蝕突破、2025-2030年海洋工程鈦材需求及“十四五”深海專項

